https://www.facebook.com/fj.liu.98/posts/1920390088223250
劉富仁
呆子
台灣早就獨立了
只是不被外國承認
所以搞台獨
要到外國去
在台灣喊台獨
只是浪費力氣
懂了嗎
https://www.facebook.com/fj.liu.98/posts/1920390088223250
1 小時 ·
呆子
台灣早就獨立了
只是不被外國承認
所以搞台獨
要到外國去
在台灣喊台獨
只是浪費力氣
懂了嗎
洪堯昆:前瞻基建很落後、缺宏觀思維
2017-08-25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664321
洪堯昆表示,過去政府做「十大建設」是依據改善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的思維來做,儘管預算龐大,但對台灣經濟打底功不可沒,全民都感受到實際效益;反觀目前政府所推動的前瞻基建,則是著眼地方建設,缺乏宏觀思維,說難聽點叫「灑錢」,對調整經濟結構能有多大效益,大家都打上問號。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824004819-260407
2017年08月24日
昨日世大運棒球台韓大戰,有人因攜帶國旗,走到哪就被趕到哪,遭到工作人員與球迷的排擠;有人喊著「台灣隊加油」,便被球迷以「中華隊加油」反擊
https://udn.com/news/story/7321/2662724
2017-08-25
對洪崇晏辱警案獲判無罪,北市部分高階警官直說內心不是滋味,「警察的脊梁都被打斷了!」
強調違法脫序行為須有一定標準,否則第一線執法同仁將無所適從。
一名高階警官指出,世大運開幕式被鬧場後,各界批評警方沒有嚴格執法,但警察在太陽花執法時,不但被學生打、被肉搜,還要冒著被告的風險,卻沒有人去探討為何現在警察已經不敢嚴格執法?當執法標準被破壞時,負責執行的警察只會無所適從,陳抗現場的指揮官也會因考量政治環境動輒得咎,無法明確下令。
2017-07-26
提到"生活方式",你可能首先會想到無印良品,因為它看起來試圖包攬你生活的全部:和一般快時尚品牌差不多大的門店裡,
無印良品通常一半是衣服,一半是日用雜貨、餐廚具、文具、傢俱以及零食。
如果你願意,你還可以在店裡買到礦泉水、空氣淨化器,以及自行車之類的。最近,它為這個產品目錄增加的商品還包括咖啡店、餐廳和酒店。
優衣庫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合作,為自己貼上藝術和文化標籤。
這項重新定位開啟了優衣庫對UT產品線的新追求,直接結果就是與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取得合作,把藝術印在幾十塊錢的T恤上。
若要追溯"生活方式"一詞的起源,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可能是最先明確定義它的人。他認為,生活方式是人們根據某一中心目標而安排其生活的模式,並通過活動、興趣和意見等體現出來,而這個中心目標是人們自身缺乏的、未具有的優勢或其思想中固有的某種價值觀。
以生活方式之名,服裝品牌江南布衣開出了家居線,除了設計你的衣服,還要設計你家的沙發靠墊;
Chanel和Gucci開起了咖啡店和餐廳;
輕奢品牌Coach和Kate Spade要擺脫主營包袋的商業模式;
珠寶商寶格麗則要開酒店,推廣義大利生活方式;
更不要說手機公司小米,它聲稱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不止賣手機和電腦,還售賣生活所需的幾乎所有電子產品,最後連旅行箱也出現在它的官網中。
這種變革不止發生在傳統零售業。3月底,溫德姆酒店集團對外宣佈,它即將推出兩個新品牌:蔚景和爵怡,一個被塑造成"極客",還有一個則定位"社交",分別對應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熱衷嘗試一切新技術,以及下班後到酒店大堂"喝一杯"的生活。
以極客風格的品牌"蔚景"為例,它被定位為"未來不論出現什麼樣的新技術,都可能最先出現在這個品牌的酒店裡"。溫德姆中國區總部有一個房間專門開闢出來當它的實驗室,裡面最新添置的是一套VR設備。戴上VR眼鏡,登上類比設備,你就可以體驗乘坐氫氣球、騎馬,或者"到郊外"騎一圈自行車。
"溫德姆酒店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劉晨軍對《第一財經週刊》說,整個品牌的線索就是"技術與生活"。
一家酒店在城市裡的角色為什麼只是住宿,而不能成為年輕人的社交中心?
年輕人住酒店也不再僅僅依據價格做選擇了。
你可能已經從爵怡身上看到了W酒店的影子,蔚景身上也有威斯汀的風格,這並不奇怪,生活方式酒店正在成為酒店業的新寵,它們不再以縱向的星級、價格標準區隔市場,而以不同的生活方式——音樂、運動、技術生活等來劃分細分市場。
在媒介代理公司凱絡中國的CEO侯靜雯看來,產品端的這些變化沒那麼難理解,"消費時代就是貨品從不豐富到豐富、從無品牌到有品牌的過程,接下來,大家對更好的定義會從'品質更好'往
是不是更有意義、
有沒有更適合我、
有沒有屬於我的風格、
有沒有一個很好的體驗的方向轉變。"侯靜雯說。
1970年代之前的美國,統治市場的品牌是寶潔(1837年創立)、福特(1903年創立)、IBM(1911年創立)、麥當勞(1954年創立)和沃爾瑪(1962年創立),它們通過工業化生產和規模化銷售滿足了當地的第一批大眾消費者。
星巴克的出現是個分水嶺。1971年,舒爾茨創下這個咖啡品牌,除了銷售咖啡,它還提供一種打發時間、與人交談的公共空間。
公平一點說,星巴克的咖啡豆採購、研磨和口味的工業化水準同麥當勞沒什麼區別,但產品端的消費體驗變了——當咖啡館出現,咖啡館文化就自動形成了。
接下來出現的品牌有很多都在啟動生意時就自帶文化屬性:
蘋果(1976年創立)向機器索要美學價值,而全食超市(1978年創立)帶著對工業化食品的反思提供所謂的有機食品……它們都不屬於文化產業,卻主動提供"意義"。
中國市場裡的生活方式品牌的故事與美國的品牌升級路徑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差別在於,它們不再把生意僅僅局限於某一領域,而是跨界。
若以傳統的行業標準劃分,你很難再將這些公司歸類。
初入中國市場時,無印良品賣得最好的商品類別是紡織品、日用品、小家電等生活雜貨,市場上最忌憚它的公司是那些家紡公司。
但可能很快就不是了,2016年,無印良品的服裝銷售額占比達到47%,離生活雜貨48%的份額只有一步之遙,服裝公司開始不得不注意它。
而按照無印良品的計畫,它接下來的戰略重點是食品和傢俱,意味著未來它很可能是更多零食和傢俱公司的競爭者。
"跨界讓它們的商業模式更有彈性。"品牌諮詢公司朗濤國際的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朗濤說。
品牌的構建方法將因此改變。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教授Alexander Chernev認為,品牌通常會通過三個維度來增加客戶價值:
功能性價值、
心理性價值和
貨幣性價值。生活方式定位屬於其中第二個維度,即作為自我表達的方式之一,通過使用什麼品牌來表達自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