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張大春作「致中閔書」 管爺轉貼臉書表達心境

張大春作「致中閔書」 管爺轉貼臉書表達心境

2018-03-25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051106

針對台大新任校長管中閔遴選疑義,校方昨天召開臨時校務會議,情勢漸明朗,一切就等教育部聘任。和他為舊識的作家張大春特地為其做一首「致中閔書」,管今天轉貼至個人臉書,似乎表達心境。高中國文教師解讀,該文全篇372字,引用許多以岳飛遭人陷害、蘇轍不赴商州等古文案例,嘲諷當局意味強烈,描寫有正氣之人的應對進退,展現出不凡節操,相當適合作為教材

教育部卡管案延燒多時,管在期間極少出面說明,多在臉書上發文表態或發布聲明。教育部先前曾說等校務會議結束後,會對管案做適法性處置。昨天會中5項有關管的資格疑義提案,經在場代表表決全通過擱置,形同校務會議無權干涉遴選結果。對此管中閔本人未在臉書上發表感言,倒是張大春做了一首文章給他。

張大春2013年就曾寫詩給管中閔,這次通篇以古文寫成,旨在表達對管中閔的支持及聲援之意。管中閔稍早將其轉貼至個人臉書上,並寫道「與大春結交逾 45 載,首得大春如此賜書,驚喜萬分。信中言最近之事,雖僅數語,但已嚴於斧鉞;更感謝老友信中最後一句的鼓勵之意。期待風波平靜後,能與大春和其他諸友再度飲酒唱和。」疑似透露對會議結果的感想。

一名不願具名的高中國文教師解讀該文指出,這篇文章引用了許多經典古文,包括韓愈的《爭臣論》、蘇轍的《上樞密韓太尉疏》 及二蘇的《東坡集》、《欒城集》。並且引用不少過去當局為了一己的政黨利益,對文人進行政治操作的案例。

前半段「蘇子由上樞密韓太尉書有云: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此言洽於君而得於我矣。君不學文,而能以文會我;素養豪氣,而能率氣抗暴。」是引用上樞密韓太尉書的文氣論,指出一個人如果有修養,浩然正氣就是相會交友的元素,甚至可以力敵朝廷上的粗暴,應在指管中閔。

另外這段「致萬姓于趙高、秦檜之墀前,一睹權姦懦主之迹,猶引刀而成一快,豈讓豫、專、聶、荊諸輩哉?」是指把百姓帶到現場,讓眾人看清權姦懦主的嘴臉,就像犧牲自己而成事的豪俠刺客,與豫讓、專諸、聶政、荊軻等人相比,當仁不讓,毫不遜色。

至於「其大者,則在教育部袞袞群公,上秉執政之狡情,下迎奴民之竊喜,以君一人之出處,為彼一黨之利害。此佞人禍國之大端,而士君子與眾公民習焉不察、安之若素者矣!」指的是執政黨狡猾的操作,以及一群附和的人迎合(應指教育部),而一個人的進退出路被政黨如此操作,這樣的狀況是會殃禍國家的,不過當世的知識份子卻認為稀鬆平常,絕對是件可怕的事。

之後一段「昔韓文公有爭臣之論,以儆陽城大夫;蘇子由不赴商州以刺王安石之隱慝。蓋不識書,豈其得知今之行險僥倖之人,非絕天地而獨立者,亦趙高、秦檜之流亞而已。」則引用秦檜陷害岳飛忠誠,疑似影射管中閔有相同遭遇,以及莫須有的罪名都是被誣陷,不過這樣的情況從古至今層出不窮,已經不是首例。

而韓愈所寫的《爭臣論》,就是在指古代諫官沒有盡到職責,而蘇子由(蘇轍)很年輕就得到進士,卻選擇不到商周赴任,就是因為對當局所為嗤之以鼻,這些都在諷刺古代文人受到當局陷害,因此有志不得伸的遭遇。

最後一句「君之文、君之氣,視彀所及而發之,懸彼汙軀於青穹,君固已就此亂世之任矣!」國文老師解讀,指在可以去做的勢力範圍間去彰顯自己的能力,可說是在天地之間無愧,就是對亂世的貢獻了。

國文老師指出,通篇文章除嚴正苛責當局的昏庸外,也疑似讚揚管中閔挾正氣於天地之間,應能有所作為。文中雖引用蘇轍的案例,凸顯迷亂當局不如歸去的節操,不過末段卻回到君子之氣,不應棄官、不該認輸的氣魄。她認為,這篇蠻適合作為學生的古文教材,難得有實例發生在眼前,張老師又精確地用古文展現,未來將用在課堂讓學生看到現代例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