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只看到自己,是大部分痛苦的根源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
「每個幸福的家庭,故事都是一樣的;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們的本性是觀照自己,不是理解他人;我們的本性在不知不覺中自私且無情。
除非透過反省、經由學習,承認且意識此種「人性的匱乏」,我們的本性才能儘量避免「平庸之惡」。
是的,平庸之惡,當我們將人性停留於直覺的平庸時,我們的本性便會有惡罪隱藏其中。我們甚至不會自覺,理所當然。
人,不用太壞,只要沒有為他人設想之心,只要愚魯且自私,便可能成為邪惡之人。
而克服這種人性之惡的方法,正是「同理心」。
十一歲的我沒有太多同理心,受到一個中國戰亂孤窮老兵的照顧。
我沒明白,當他說「好好讀書「時,是因為他沒有讀書的機會;
當他囑咐「好好孝順外婆」時,是因為他被迫和父母離散,已無孝順的機會。
那「孝順」、「叮嚀」是遺憾,是另一種想家的表達,是深沉的歎息。
我們的社會不只沒有教導我們「同理心」,
相反地,它教導每個人觀看的都是自己的、家族的、同一村落或者同一族群的痛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