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揭秘中國第一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臺


    揭秘中國第一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臺
2010年01月14日 09:06 來源:南方都市報 發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季統凱
    空蕩蕩的機房內,立著兩台3米長、1米寬、2米高的黑色大鐵箱。鐵箱的內部,密布著108台抽屜般大小的伺服器,它們聯袂組成了一台"超級電腦",這就是"雲平臺"的真面目。
    一條條密密麻麻的數據線更讓人感受到"雲平臺"的威力。7毫秒的剎那,"雲平臺"已通過深埋在松山湖地下的光纖和縱貫全國的寬帶電纜,將資訊反饋至遠在北京的電腦顯示屏上。

  兩道守備森嚴的防盜門背後,深黑色的兩個大鐵箱巋然挺立。

沉悶的轟鳴聲穿透鐵箱,不斷閃爍的綠色光點,

意味著海量的數據正如閃電般飛奔于鐵箱與外邊的世界。

  它就是中國首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臺。

在青山滴翠、綠湖相擁的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

它深藏于一個不起眼的角落。

但它所揭示的"雲計算"時代,卻將給每一個人帶來深刻變化。

在那個時代,只要擁有一個網路瀏覽器,哪怕它只是山寨手機裏的瀏覽器,

你都能完成目前需要電腦來處理的一切事情。

  這樣的神話實現起來並不輕鬆。

"雲計算"所需要的鉅額投入和與生俱來的安全隱患,將使它的鮮花路上佈滿荊棘。

  100多年前,各個農場、公司都靠自己發電。

後來大家都不發電了,而是使用大型發電廠的電力。

我們現在各自購買硬盤,就像100多年前的時代。

就像100多年前的時代。而"雲平臺"相當於新時代的電廠,它可以方便地給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只需通過寬帶(就像比喻中的電線)就行。

  年輕的賴霖楓遇到的質問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

在雨林木風網站一篇關於"雲計算"的文章下面,

網友"雲杉上的蝴蝶"發出了一連串問號:

如果因為停電導致網路中斷時,怎麼使用那些"雲計算"伺服器呢?

如果你的"雲計算"服務供應商丟失了你的數據,你能進行索賠嗎?

  "雲計算"的美麗圖景

  27歲的小夥子楊松,可能是松山湖最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名工程師。

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穿著白大褂,趿拉著實驗室專用拖鞋,

窩在10平米的控制室裏,透過玻璃和電腦系統,注視著日夜轟鳴的機房。

  7毫秒 松山湖———北京

  機房就在一道設有口令鎖的防盜門背後,楊松從控制室內可以一覽無遺。

空蕩蕩的機房內,立著兩台3米長、1米寬、2米高的黑色大鐵箱。

在100多平方米的機房裏,它們是唯一引人注目的東西了。

  鐵箱的內部,密布著108台抽屜般大小的伺服器,

它們聯袂組成了一台"超級電腦",這就是"雲平臺"的真面目了。

來自10多家企業的指令,被有序地分配到"平雲臺"的10多臺虛擬伺服器上。

這些指令對"雲平臺"的處理能力而言,實在是小菜一碟。

7毫秒的剎那,人們還來不及眨眼,"雲平臺"已通過深埋在松山湖地下的光纖和縱貫全國的寬帶電纜,將資訊反饋至遠在北京的電腦顯示屏上。

  每當此時,數據在伺服器中急速奔走,便會激起伺服器上的發光二極體不斷閃爍,綠色的光芒從機箱外殼密密麻麻的小孔中衝出。伺服器內的風扇也急速運轉,它的目標是讓伺服器儘快冷卻下來。低沉的轟鳴聲,打破了空氣的寧靜。

  "雲時代將要到來"

  1月5日下午,楊松迎來了他的老闆,同樣年輕的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季統凱。這位只比楊松大10歲的博士後,帶來了他的訪客。季統凱走進機房,如數家珍地向訪客講起"雲計算"來。這種情形讓人很難相信,就在2年前,"雲計算"對他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彙。

  2008年年初,季統凱第一次從一篇文章中看到"雲計算"三個字時,

在地球的另一端,"雲計算"領域已是百舸爭流。

亞馬遜、G oogle、IBM、微軟、雅虎先後投入鉅資

,進軍"雲計算"領域。此時距G oogle首次提出"雲計算"的概念

,僅僅過去1年多時間。

  2006年秋天,G oogle高級工程師克裏斯托夫·比希利亞提出了"雲計算"計劃。

他將"雲計算"描繪成一個美麗的網路應用模式,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過網路完成

,用戶數據都將存儲在網上。對於用戶而言,

這意味著他們無需安裝任何的作業系統,也無需安裝任何軟體,

甚至不需要電腦,只要手頭有一個網路瀏覽器,

就可以完成一切原本需要借助整臺電腦的工作。

  這種看似神奇的圖景,讓IT巨頭們心動不已。

"雲時代將要到來。"巨頭們眾口一詞。

  騰訊推出了WebQQ

  就在季統凱初次接觸"雲計算"不久,2008年5月10日,

IBM在中國無錫太湖新城科教產業園建立的中國第一個"雲計算"中心投入運營。

這種風起雲湧之勢,驚動了國內一隻以模倣起家的企鵝。

遠在深圳的馬化騰坐不住了,2009年9月,他掌舵的騰訊推出了W ebQ Q.

當人們還習慣於下載日益臃腫的Q Q安裝包時,其實已經大可不必了。

不用安裝軟體,只需直接在瀏覽器內輸入w eb.qq.com

就可以享受Q Q的大部分功能。換一台電腦登錄,

你同樣可以看到之前的聊天記錄。

  這只是"雲計算"的一個例子。在"雲計算"時代,

甚至比爾·蓋茨的W indow s都是多餘的。作業系統並不需要安裝在電腦上,

直接在瀏覽器中輸入網址,就可以登錄"雲作業系統"。

G oogle已在打造名為Chrom e O S的雲作業系統,意圖挑戰微軟的霸權

。而微軟也不甘示弱,目前正在構建一款名為W indow s A zure的雲作業系統,

意圖在未來繼續獨霸天下。

  在IT界掀起"雲計算"大討論的《IT不再重要》一書作者尼古拉斯·卡爾斷言,隨著網路傳輸能力的增強,個人電腦將變得不再重要,網路就是電腦,所有的操作將在網路上進行,"我們將生活在'雲'中"。

  東莞試水"雲計算"

  網路就是一切,季統凱深深地被這種新模式打動了。2008年6月,

他開始帶著自己的研究隊伍,踏上了"雲計算"的征途。

  海量儲存的壓力

  首先要做的是研究摸底,解決技術難點,這耗費了季統凱足足10個月。

"雲計算"平臺的搭建,顯然不像它的理論那麼美好。世事難兩全,

用戶使用時的簡單方便,正是因為負擔轉嫁給了服務商。

就像WebQQ,用戶不需要安裝任何軟體,也不需要把聊天記錄和圖片保存在自己的電腦上,這就意味著騰訊必須在自己的伺服器上佈置好軟體,而且要提供自己的存儲空間來保存用戶的聊天記錄和圖片。

  當用戶們的數據不再保存在自己的電腦上,而是統一存儲到服務商的電腦上,技術層面將迎來巨大的壓力。這就像給原本獨立的千千萬萬個水池鋪設了水道,讓水流匯集到一起。得有多大的容器,才能裝下這片水池匯成的茫茫大海?季統凱很清楚,要做"雲計算",海量的存儲將是一項最基礎的投入。

  "雨林木風"的"115網路U盤"

  在他辦公樓的對面,有個IT界的年輕怪才早就看到了這一點。

27歲的賴霖楓,曾經以製作克隆版W indow s X P而成為眾多電腦發燒友心中的英雄,他的真名遠不如他的網名"雨林木風"那樣大名鼎鼎。

如今他掌舵的廣東雨林木風電腦科技有限公司

正在雄心勃勃地運作著一項"雲計算"項目———"115網路U盤"。

  2008年年底,賴霖楓攜著做"雲儲存"的計劃來到松山湖。

2009年5月,"115網路U盤"正式推出,為用戶提供免費存儲服務。

只要註冊一個賬號,用戶就將獲得8G的存儲空間。

用戶可以將照片、視頻等各種文件上傳到網路U盤中,

只需連接網路,就可以用任何一台電腦下載文件,

避免了隨身攜帶U盤的麻煩。

  年輕的賴霖楓並不清楚"雲計算"時代什麼時候會到來。

但他的頭腦很清醒:"在這個緊急的時代,我們輸不起慢的代價。"

  中國第一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臺

  季統凱也深知這一點。2009年4月,季統凱團隊開始購買伺服器

,搭建機房。9月,他主持的"雲平臺"搭建完成。

東莞在"雲計算"領域終於算是初出茅廬了。這個位於松山湖的"雲平臺",

只有108台伺服器,通過技術手段,最多可以創建1萬台虛擬伺服器,

供1萬家企業同時使用。

  這108台伺服器,每台的儲容量是3T(個人用戶常見的存儲單位是G,

1T = 1024G),一共相當於77000多張D V D光碟或者

50萬張CD光碟的容量。

  這個數字看似驚人,但比起在"雲計算"疆場上縱橫馳騁的IT巨頭們,

季統凱的"雲平臺"就像螞蟻一般毫不起眼。甚至有人懷疑,這麼小的規模,

更像是一個套取政府資助的項目。

畢竟在"雲計算"領域,Google已經佈置上百萬台伺服器,亞馬遜、IBM、

微軟、Y ahoo等也各自擁有幾十萬台伺服器。

  然而季統凱還是開創了中國第一:在外資的夾縫中,中國終於擁有了第一個自主產權的"雲計算"平臺。為此耗費的資金高達2億。

  "雲"之隱憂

  若"資訊核電廠"爆炸怎麼辦?

  當用戶在任何一個地方使用季統凱的"雲計算"服務時,數據將通過寬帶,

流過埋在松山湖青山綠水之下粗大的光纖,來到"雲平臺"的伺服器上。

而在用戶的電腦上,將不留下任何痕跡。

  一個新的技術難題無可回避地出現在季統凱面前:

一切數據都在"雲平臺"的伺服器上,如果"雲平臺"出故障了怎麼辦?

用戶的數據將何以找回?畢竟,那可能是企業的客戶名單,可能是生產計劃,

或是來不及發出的私人信函。

  異地存儲

  尼古拉斯·卡爾在《IT不再重要》一書中,

將"雲平臺"比喻成"資訊時代的核電廠",因為"雲平臺"有著強大的資訊處理能力。

但萬一這個核電廠爆炸了怎麼辦?

會不會像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那樣,一切不復存在?

  年輕的賴霖楓遇到的質問更符合中國人的思維。

在雨林木風網站一篇關於"雲計算"的文章下面,

網友"雲杉上的蝴蝶"發出了一連串問號:如果因為停電導致網路中斷時,

怎麼使用那些"雲計算"伺服器呢?

如果你的"雲計算"服務供應商丟失了你的數據,你能進行索賠嗎?

  這並不是杞人憂天。季統凱清楚地記得

,IT巨頭亞馬遜就3次陷入了這樣的困境。2008年7月,

亞馬遜面向企業推出的S3"雲儲存"業務出現故障,持續8個小時之久,

依賴S3進行文件存儲的公司因此蒙受損失。

而在此前,亞馬遜已經有過2次類似遭遇。

  如果"雲計算"時代到來,季統凱相信這種情況將大大減少。

"以後'雲平臺'越來越多時,可以實現異地存儲,

比如資料同時存在松山湖和北京的'雲平臺'。如果松山湖的'雲平臺'癱瘓了,

資料可以從北京的'雲平臺'調用。"

  散熱裝置

  在"雲計算"時代到來之前,他能做到的,就是在技術上儘量避免故障的發生。

容易導致故障的一個原因是,伺服器在不間斷使用的過程中,因為過熱而"暈死"。

要解決這個問題,散熱裝置是必需的,

只是"雲平臺"的散熱裝置比普通家用電腦要強大得多。

  不僅伺服器內有微型風扇,季統凱的機房內還安裝了兩台大型工業空調。

機房內溫度被控制在19-22攝氏度之間,地板下也裝了幾颱風扇。

整個散熱系統運行的成本,並不比伺服器本身投入低

  加強機房的管理也是必要的,畢竟人為的衝擊比硬體出錯更難對付。

季統凱安排工程師24小時輪流值班,訪客若想進入機房,

必須先按下第一道玻璃防盜門的門鈴,揚起臉對著門頂的攝像頭,

確認身份後才能獲准進入。如果口令門超時沒有關閉,

報警資訊會同時出現在電腦和值班工程師的手機上。

  季統凱想得更多,萬一故障發生,他也有辦法應對。

他的團隊通過技術手段,增強了"雲計算"系統應對故障的能力

。季統凱解釋說,這個原理其實很簡單,

當整個"雲計算"系統中的一台伺服器或某些零件出故障時,系統就像交通警察,

立刻把數據處理任務分發給其他伺服器。

為了防止意外故障,企業的資料會同時備份在幾臺伺服器上,一台伺服器出故障,

並不會致使整個系統癱瘓,也不會導致資料丟失。

  沒有100%安全的平臺

  儘管加了三道安全閥門,季統凱並不敢拍胸脯說自己的"雲平臺"就100%安全。連"雲計算"的始祖Google,也不敢給出這樣的承諾。

Google為企業提供的線上套件的介紹中說:

"保證提供至少99.9%的正常運行時間"。它清楚地知道,

"雲計算"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不是100%安全的。

  前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當你有一筆錢需要管理,最簡單的方式是塞在自己的枕頭底下,

但這些錢可能被樑上君子半夜帶走。其實最安全的方法是把錢存在銀行,

既不用擔心失竊,也可以隨時利用A T M機、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管理賬目。

"雲平臺"就相當於銀行,你把數據存在那兒,比塞在自家的電腦上更安全,

想取用的時候也更方便。

  這個理由也讓季統凱足以自解:即使用戶用的是自己的電腦,

也同樣有出現故障的可能。畢竟硬盤損壞、駭客攻擊,都是防不勝防的。

在這一點上,季統凱相信"雲平臺"比用戶自家的電腦更安全。

"因為我們就是幹這個的,我們更專業。"

  "雲"之商用

  新時代的省錢利器

  使用"雲計算"技術,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至少省30%的成本

  需要多少空間就買多少,隨時擴容,隨時減量,按量付費

  在解決了技術難題後,2009年10月下旬,季統凱的"雲計算"平臺開始試運營。此刻開始,他需要面對的是市場的挑戰。對這位年輕的電腦高級工程師來說,這絲毫不比搭個"雲平臺"輕鬆。市場的喜好和變化,就像流雲一樣變幻無定。

  解重金購伺服器之憂

  季統凱不是混過江湖的行銷高手,但他有一個很質樸的招數

,那就是鼓吹"雲計算"可以省錢。世界知名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企業使用"雲計算"技術,將機房設備配備與維護、網路管理、軟體升級通通交給"雲平臺"處理,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光是軟體的部分,至少可以省下30%的成本。

  此時,25公里開外的東莞市區,

東莞國楓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陳亮正被每月幾十萬的IT投入壓得喘不過氣,"省錢"正是他的當務之急。

  陳亮公司做的是動漫和網路遊戲。他正根據好萊塢大片《魔戒》

,創作一部同名網路遊戲。支撐遊戲開發所需要的軟體、硬盤、伺服器,

都需要鉅資購買。為此,陳亮不得不貸款在電信數據中心重金購置伺服器。

每個月,單是要還的貸款就高達幾十萬元。

  更讓陳亮擔心的是,這款網遊推出後,如果市場接受,用戶激增,原有的伺服器將迅速被擠爆。這也就意味著他不得不添置更多的伺服器,而支出也將成倍增長。當他得知季統凱領導的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已經搭好"雲平臺",立刻找上了門。

  成百上千種正版軟體供使用

  陳亮很慎重,他選擇先免費體驗一下"雲平臺"。

此時他無需再耗費鉅資購買伺服器,也不需要再購買各種各樣的正版軟體,

只要打開電腦,通過網路連接"雲平臺",

那裏有海量的存儲空間等他去填,還有成百上千種正版軟體可以直接打開使用。

  更讓他感到滿意的是,"雲計算"還可以充分地利用資源。

陳亮發現,以前購買伺服器時,公司必須按預計的最大使用量購買,

但多數時間裏,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存儲空間是閒置的。

而使用"雲平臺"之後,需要多少空間就買多少,隨時可以擴容,也隨時可以減量。這就像用電一樣,只需按量付費就可以了

  這正是在談及"雲計算"時人們常用的比喻:

100多年前,各個農場、公司都靠自己發電。後來大家都不發電了,而是使用大型發電廠的電力。我們現在各自購買硬盤,

就像100多年前的時代。而"雲平臺"相當於新時代的電廠,它可以方便地給企業和個人提供服務,只需通過寬帶(就像比喻中的電線)就行。

  陳亮與季統凱掌舵的研究院簽訂了正式的合作協議,成為松山湖"雲平臺"試運營期間的十幾個客戶之一。這並沒有讓季統凱滿足。這樣的客戶量對他的"雲平臺"而言,還只填滿了千分之一。他相信2010年春節後,會逐漸有更多的企業加入"雲計算"的隊伍。那時,他的"雲平臺"將摘掉"試運營"的帽子,開始正式運營。

  季統凱計劃再投入2億元擴容"雲計算"平臺。在他的眼中,"雲計算"時代正悄然走來。那個時代,離現在也許只有兩三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