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凡達》上市後,受到空前熱烈的回響。
在多年未有3D視覺經驗的誘惑下,走進了電影院。
看完出來,心情果然有些繁複。
先不說電腦合成科技畫面立體化所帶來的視效震撼,重要的,
還是電影如何做為知識經濟的載體,在創造源源不絕的票房,
展示文化的產業價值之餘,進而有所反思的主題內涵。
近些年來,地球暖化引發的環保意識,掀起反全球化的浪潮。
大豆、玉米基因改造作物,如何在轉化為基改能源的說辭下,
任由跨國壟斷企業假「新綠色革命」之名,
肆無忌憚地焚燒亞馬遜雨林改植玉米、大豆,
以貪婪換取氣候亂象、土地疲困、貧富差距
以及人體健康飽受威脅的事實,每日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著。
《阿凡達》以這樣的問題意識出發,結合科技軍事的傲慢,
再度將強權國家假世界警察之名,
行掠奪能源之實的醜相搬上銀幕,在商業電影中,
也並非無前例可循。值得一提的,反倒是電影中
出入真實與虛擬世界的主要情節。影片中的主角,
須透過虛擬身分的轉換,才得以進入象徵
自然、生態、和平、互助的納美人
(以外星人做為寓言符碼的原住民)森林,
在那裡,經由虛構的「分身」,他才得以和真相邂逅,
還原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境。
相反地,他的「本尊」呢?卻活在以巧取
(例如,以施捨式的教育騙取信任)
豪奪(得不到,就發動戰爭)為邏輯的戰爭機器中。
這事實背後,隱藏的是由強權者所形構出來的假象世界。
因而,虛構的「分身」遇上的是真相;
而真實的「本尊」卻活在權力所虛構的假象中,
這是《阿凡達》帶給當前世界非凡的啟示。
這啟示也一定程度翻轉了人們對文創產業的思維。
文化創意有能量得以轉化為產業,固然和產業的商機有關,
但,商機來自創意,創意又來自文化想像。
現在的重點是,此一文化想像如何與人對現實的洞察產生有機連帶呢?
若失去了以人文為主軸、商機為附加價值的思考,
便難以永續文創產業的生機。
元月,呼喚經年的《文創法》終於立法通過。
若從文建會「創意台灣」的說帖中循線追索,
大體可以得出生活方式顯現的價值觀,將是文創產業的發展基礎。
在此,讓人不禁亮眼的述說,
是「生活」和「價值觀」兩組文字所浮顯的意象。
自然,「生活」可以具體到舉目所見、耳聞及所思;
而「價值觀」雖然抽象,卻人人皆得以感知其背後意涵。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生活」如何轉化為「價值觀」的問題。
儘管《阿凡達》表現的是虛擬世界的生活,
但,虛擬世界是現代世界的關鍵部分,必然無法略過。
其重點更在於:它轉化了人們習以為常對發展的正當性看法,
因而,召喚了人與天地、大自然共生的價值觀,
創造了商機無限的文創典範,足可稱之為「阿凡達文創產業」。
轉化意味著變革。既要變化且得革新。
如何感知其在文創與產業之間的互動狀態?是一件值得深思的課題。
前不久,台北市電影主題公園正式啟動「城市記憶體」的公共藝術,
設計者沈中怡建築師開宗名義說,他要在西門鬧區創造一件「變形金剛」,
後來,基於的衍生性意涵過於單一,才轉而設計成「變壓器」。
無論是「變形金剛」或「變壓器」,都有轉化(Transform)的社會意涵。
要轉化什麼呢?「從捷運到搶頭香的市民生活記憶…」
沈中怡說,「是的,各個階層的生活記憶…」。這麼看來,
文化意涵上轉化成功,且在全球創造賣座巔峰的《阿凡達》,
當真得以「阿凡達文創產業」之名立足天下,
並載入中華民國《文創法》的首要參考文獻了。
至於,創高票房業績的電影《艋舺》,是不是也要列入參考要目中呢?
且讓我們問問電影主題公園中,承載轉化意涵的公共藝術:
「城市記憶體」,看它怎麼回答!
(作者為差事劇團團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