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中印兩國崛起的省思

中日釣魚台漁船事件歷經多日折衝,已暫時獲得了平息


位居南亞的印度也刻在注意到其餘波盪漾,因為印度與中國為鄰國,在現代史中都與中國發生過軍事衝突,


迄今仍有未決的領土爭議。印度對於中國如何處理此次中日的外交衝突,作為他日萬一與中國


發 生類似衝突時應對的劇本。此時,基於台灣對中國資訊的全面性理解, 


台灣理應更進一步的促成印度極力想明白中國的媒介角色。

 

       話說從國家發展的條件與歷程來看,中國與印度有許多相似之處。


二國都有悠久的歷史、人口皆超過十億,與廣 大的領土幅員。因幅員廣大、人口眾多,


兩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樣面臨內部極大的貧富差距與文盲的問題,換言之,


在兩國積極發展對外關係之際,嚴峻的內部衝突(官員或警察等貪污現象十分普遍)亦同步考驗著領導人的智慧。


印度深為約十分之一的回教徒中的激進派人士所苦,而去年中國的新疆地區也是有回教徒的騷動震盪之驚。


若對照兩國經濟發展歷史,當時美/中關係是先由季辛吉與中國秘密協商,緊接著前總統尼克森出訪,


最後才達成資金前進中國的協議,而現今的美/印關係似乎是循著美/中關係的足跡前進。

 

      雖說中、印兩國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基於兩國在先天條件上的差異,有可能成為影響兩國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 


例如,在企業管理方面,中國公司是較印度落後的。中國僅有相對較少的律師、審計師、和會計師,


因此相較之下,中國公司的透明度較印度為低。印度股票市場的 歷史較為長久,因而已有一個更好的基礎設施,


來處理各種各樣的利益相關者,其中包括銀行、市場監管、稅務機關、和養老金的受託人。


印度資本市場管理制度擁 有寶貴的經驗,這與海外的印度公司創業所遇到的非常相似,


誠實地提供公司營運相關資訊為基本要求。領先的軟體外包公司 


Infosys (NASDAQ, INFY)2006年就順利在Nasdaq掛牌上市。

 

        反之,就製造業屬性來看,中國是以消費性產品製造的獨占事業為主,


而印度則是以高價策略性商品為目標,諸如汽車 零組件、重工業製造、煉油、紡織機生產、造船、電子硬體製造等


2009年之行,我發現西方媒體(如:BBC、CNN)也因此改變了態度,開始讚許印度的表現,


故印度 現在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資金,成為全球另一個製造業工廠。個人相信,如果印度能善用手中的資源,


輔以適當的改革措施就能持續獲得歐美諸國的青睞,則巨龍與大象之爭,鹿死誰手仍在未定之天


以下列舉小例子來說明印度經濟發展的事實。

 

       首先,推動改革是印度經濟發展的新契機:雖然自2000年以來,因國際資金大量流入,成就了印度近年來的經濟榮景,


但印度的經濟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並非自此一帆風順、如履平地。基礎建設的不足,是長期以來為人所詬病的地方。


惟印度基礎建設的成長也是十分的快速,以Mumbai到Nashik車程為例,我在2005年的開車行程為5.5小時,


如今因道路的整修成功,2007年只要3 小時即可。又如過去Nashik縣雖有200萬人口之多,


卻沒有一個公立醫院,但2007年已有750個床位的公立醫院成立,可見印度政府投入公共建設的決心。

 

      其次,交易秩序亦是值得印度政府多加注意的地方,任何人若曾在新德里或孟買購物,


就能了解商品價格情況有多麼混亂。就像傳統商店的存在美其名是提供便利與 多種選擇,


實際上卻漫天要價剝削消費者, 2007年之行,我在孟買的 「印度門」(gateway of India),旅遊業的漫天要價,


說3小時的旅遊為2,250,經殺價之後,就是1,800元,可見過去漫天要價的印度經驗,仍舊一直在重覆上演,


這如何讓外國的消費者放心呢? 惟在2009年之行,我發現印度已開放了不少大型商場加入競爭,


大幅提昇消費者的品質並削減人們對漫天要價的接受程度。近年來首都新德里不只有冷氣MRT,


而且大型商場也增加了不少。一切的建設是為了首都辦理第十九屆大英國協2010年的運動會

 

      第三,2009年,我再次就近觀察印度經濟發展的同時,讓我不禁替台灣未來的發展感到憂心。


眾所周知,印度的充沛的低勞動成本人口量、高電腦技能、與原物料蘊藏都將是未來該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2009年之行,讓我們最為汗顏的是:許多的韓國企業如:Samsung、LG均已在印度的大都會與鄉村間十分普遍,


就連中國的聯想集團或是海爾集團都是十分常見,而台灣的大公司,除了宏碁之外,就很少見到,


這意味著台灣大公司的國際化程度是普遍不足的。

 

        最後,多次走訪印度感受到其人民的善良與真誠。尤其甚者,印度民間普遍性的對台灣友好,


而對中國存有一定程度的敵意。我想表達中印兩國在21世紀平行崛起,兩國內在的歷史、戰略、與地理衝突不小


台灣正可以在兩大國之間,至少扮演提供印度有關中國高層決策思考模式之資訊顧問地位。


台灣大可仿美國國務卿季辛吉的模式與印度秘密協商,緊接著政府高層出訪,


最後才達成與印度合作的默契而有利於台灣對印度市場的大幅開拓之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