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今年中國大陸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今年中國大陸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2010/9/28

林昱君(中華經濟研究院 第一所副研究員)

今(2010)年第2季日本GDP增速大幅下滑,以現行價格計算的名目GDP1,185,379億日元,
 
年化增長率由前兩季的4.0%4.4%下滑為0.4%。第2季實質GDP按美元計算為 12,880億美元,
較第1季成長0.1%,表現不僅弱於預期,總值甚至低於中國大陸(13,390億美元),
引起全球廣泛關注。雖然上半年日本GDP累計為2.5871萬億美元,中國為2.5325萬億美元
然而中國經濟今年增長率預計約10%,日本經濟增長率預計僅3%,由此,
外界研斷今年中國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不過,中國、日本距離美國15萬億美元左右的第一大經濟體,仍然差距很大
雖然日本媒體與國民對中國大陸可能搶走"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地位的討論是理智冷靜的,
但有感於日本經濟徘徊不前的壓力,日本首相菅直人818日即表示,為應對經濟放緩下滑之勢,
830日再推出經濟刺激政策。其內容包括:成立由首相領導的經濟增長促進機構;
延長12月底到期的家電、住房等消費優惠政策;加強就業扶持力度,
把針對應屆畢業生的促進就業專案擴展至三年內畢業的往屆畢業生等。
當天日本銀行決定實施追加金融放鬆政策,通過新型公開市場操作,
將市場注資規模由目前的20兆日元提高到30兆日元,無擔保隔夜拆借利率仍維持在0.1%不變。
其實GDP不一定是衡量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最有意義的指標,國民經濟增長帶來的社會福利提高
遠比國民經濟本身總量的擴展更重要;但GDP代表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
所有常住單位和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全部生產活動(包括貨物和服務)的最終價值,
是社會總價值扣除中間投入價值後的餘額,也就是當期新創造財富
(包括有形和無形)的價值總量GDP按當期市場價格計算,是國內生產總值,
是對一國總體經濟運行表現的概括性衡量,具有國際可比性,
是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中最重要的總量指標,
為世界各國廣泛使用並作國際比較。
不可諱言,在中國大陸崛起的過程中,中國大陸國內與外界某種程度上已將
GDP成長視為經濟能量增長,乃至社會進步的指標,將GDP指標的超越,
解讀為經濟能量上的超越,甚至進一步簡化為中國大陸將達到"超英趕美"的榮耀心理。
就是因為普遍存在這樣的心理因素,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外界雖肯定中國大陸崛起的事實,
但仍不免認為中國大陸GDP數據的快速擴張有被故意灌水的嫌疑。
然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全球購買力平價法調整後的測算,
2006年中國大陸的經濟總產值達10兆美元,已遠超過日本的4.2兆美元與德國的2.6兆美元,
緊追美國的13兆美元之後。由IMF的估算來看,2006年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不到15年內由全球第11位躍升至第2位,更成為世界第一大新興經濟體
顯示,就經濟總產值規模而言,中國大陸的GDP統計資料即使有部份「灌水」之虞,
但以購買力平價法來看,中國大陸超越日本早已不是問題。
不過,按經濟體總量的排名標準其實意義不大,由於中國大陸的人口規模是日本的10倍,
如果按人均GDP計算,中國大陸僅約日本的1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