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數位原生V.S 數位移民

數位原生V.S 數位移民

隨著資訊科技的演進,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們從「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s)」轉變為「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這兩個詞是從Dr. Marc Prensky在2001發表的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這篇文章而來。

數位原生(Digital Natives)
是指為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有著跟1980年代以前不一樣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他們生長在一個充滿科技的世代,習慣同時處理許多事情,很少聽收音機、不看報紙,但是愛看電視、更愛網路、偏好主動探索,不玩單機版的遊戲,99%有手機,常用簡訊,喜歡觸控螢幕、儲存大量音樂,不喜歡接受任何有線和電池壽命低於十小時的裝置,喜歡圖像式的說明。

數位移民 (Digital Immigrants)
是指出生於1980年代以前電腦已經發明的時代,但是卻尚未有數位環境的存在。這世代從出生開始,接觸到的工具是打字機,逐漸進展到文字處理系統,以及到最近才接觸到網路。他們使用email及電話,使用文字做溝通、喜歡人群;利用電腦網路,但大部分接觸的都還是實體。有些人可能因工作關係接受使用新工具,但卻仍然是用舊工具的思維,寄出email後仍會以電話通知信件已寄出、看電子郵件或網路文章還得列印才能閱讀。

數位移民不僅思維與下一代不同,連生活模式都不一樣,他們之間的思維模式差異極大。當「數位移民」的教師與「數位原生」的學生在數位環境相遇,學生可謂如魚得水,老師則是苦苦追趕。數位移民透過自己的成長經驗來教育小孩,做經驗傳承,而新一代的數位原生透過各種資訊科技取得新知,身為教師者該如何創新思維運用科技於教學上是身為新一代教學者值得省思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